主讲人董卫教授
马健院长致辞
刘军民教授对主讲人董卫教授的简况进行了介绍;马健院长对董卫教授能够接受此次讲座的邀请表达感谢。
讲座伊始,董卫教授从未来亚洲的崛起将会带来的世界空间重构出发,介绍了国家历史文化空间概念提出的全球性时代背景。基于亚洲城市化的发展,为将要到来的“亚洲世纪”新城市格局进行谋划,提出中国在新的国际化背景下,有必要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上,重新思考和建构中国的城市空间体系,即建构一个庞大的、实力相当的城市群,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董卫教授指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空间与中国现代的城市集群,及未来发展的城市集群有着非常高的融合度,基于此,他提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空间大格局这一概念,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体关联起来,并以明代《九边图》、宋代《平江图》中的一种区域性概念,去理解和重构国家历史文化空间的发展,弥补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不足,从而更清楚地讲好中国故事,并希望未来能够和考古学科形成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机制,与西北大学共同合作开展汲取古代智慧的古都系列研究及中亚地区历史城镇系统研究。
随后,董卫教授以自己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走出国门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合作经历为基础,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印度恒河中下游的历史城镇及费尔干纳地区城镇网络,对城市网络与空间格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提出国家历史文化空间是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建构的跨越国境、区域性的空间单元,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现在、未来与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和文明的交流,亦即所谓的文明互鉴。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的网络概念,对于打破西方强权的垄断、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展开历史城镇系统的研究,也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支撑性条件。
继而,董卫教授把视角转回中国,诠释了历史文化空间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价值和作用,通过中华文明区域发展的框架,以关中-中原地区、晋中盆地地区和建立在水网之上的江苏地区,这三种不同地理单元的历史文化空间为例,分析和诠释了区域化的国家历史文化空间的特点和类型。基于上述理论背景,关中-中原地区是反映历史城市变迁和国家历史演进发展重要阶段的空间系统,晋中及江苏则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水的流域变迁这一要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形态的历史城市集群。
最后,董卫教授通过介绍他带领的团队,在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所开展的缅甸妙乌古城的保护规划与申遗工作,强调了在国际合作中运用国际语言的重要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活着的世界遗产”这一概念。他认为历史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对国家拓展外交、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历史文化空间的格局建构,既是对国土空间结构的溯源,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力支撑。
董卫教授的此次讲座是基于考古学、规划与建筑学、历史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机制,将我国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结合进行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给参会师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及方法,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导。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在线上踊跃提问,大家围绕历史文化古城的申遗经验、国家历史文化空间形成与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中文化遗产的工作方向、古城保护与居民迁移关系等问题与董卫教授展开交流,董卫教授一一作答。
讲座最后由刘军民教授进行总结,他表示董卫教授从“国家历史文化空间”的角度切入,提出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自然—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发展的新思路,对我国建构国家历史文化空间大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马健院长邀请董卫教授和西北大学共建研究平台、形成多学科团队合力,希望未来能够与董卫教授团队共同开展中亚地区历史城镇系统及其他相关研究,并期待将来能有更多的线下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最后大家在留言区纷纷向董卫教授表示致谢,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编辑/史梦雨
责编/张译丹